close
http://www.apsc.com.hk
針對大腸癌病人接受切除手術后,復發或癌轉移比率仍超過50%,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首次發現,大腸癌的CD26+腫瘤干細胞,是導致癌轉移的原因,可作為預測復發或腸外轉移的指標,并有助研發標靶治療藥物,提升大腸癌病人的存活率。據悉,這次研究結果6月4日刊登于《細胞干細胞》雜志。
據報道,香港每年有超過4000宗大腸癌新癥,病人接受手術后,仍有逾50%人復發或腸外轉移,肝臟是最常轉移的器官。港大醫學院最近一項研究發現,在27名大腸癌病人中,5人在手術后復發并出現肝臟轉移,他們的體內全部有一種叫CD26+的腫瘤干細胞。另外19名沒有CD26+的患者,則全部都沒有出現轉移情況。
研究還發現,CD26+腫瘤干細胞具有“自我更生”能力,可以再生出與病人原腫瘤相同的腫瘤,誘發癌腫瘤不斷生長,而且其抗藥性較成熟癌細胞為高,因此即使腫瘤在化療后縮小,也不代表癌細胞全部死亡。
癌癥患者現時可通過驗血方式,檢測血液中腫瘤細胞產生的蛋白質指數,用以預測癌癥復發的機會,不過,在復發初期,蛋白質指數未必有明顯升幅,致令檢測未必可以完全反映癌癥復發或轉移的情況。
據悉,這次研究結果已刊登于干細胞研究的權威期刊《細胞干細胞》。彭詠枝表示,醫學院希望將研究結果應用于其他癌癥。
中國醫學論壇報(http://www.cmt.com.cn/yxzx/gjxw/201006/t20100606_261827.html)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見www.cmt.com.cn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