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  家長:保送中科大,也請莫效仿

  本報記者 樊未晨 實習生 劉貞 彭雪娜

  小清(化名)剛剛被保送至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,是別人眼里成功的孩子。但她也是個有些特別的孩子,初三就離開了學校,在父母的指導下,走上了完全自主學習之路。

  “還是別把孩子的名字公開吧,我們走到今天不容易。”文弱的宋女士跟很多媽媽一樣,總希望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的孩子。

  因為超級喜歡鋼琴和數學,小清從小學就開始只上半天學,初中前兩年,她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全時學生。所以在小清頭腦中那10多年的學校生涯,充斥著冷言冷語和歧視。小清的父母也經歷過無數內心的掙扎,還要頂著周圍人不理解的壓力。

  在這條不同尋常的求學路上,這家人像獨行者一樣經常碰壁……

  也曾嘗試上學

  小清4歲半開始學電子琴,7歲半就考九級了。

  到了三年級時小清開始改學鋼琴,宋女士說,為了不埋沒女兒的潛質,他們跟學校商量讓孩子上半天課、半天練琴。面對特長突出的小清,學校同意了宋女士夫婦的請求。

  改成上半天學后,小清的校園生活發生了變化。

  一天中午小清沒回家,被數學老師留下了。

  原來,數學老師規定:一道題目中如果既有“”又有“[”還有“(”時,一定要按從里到外的順序一步步地解,在本子上抄時也要每種括號一行,不能兩行并一行,也不能省略。

  小清覺得這樣太繁瑣,沒按老師的要求去做,便被留了下來,一遍遍地重抄。倔強的小清在課桌上寫下了這樣的話:“你不是好老師。”

  小清跟數學老師從此產生了矛盾。

  還有一次,小清因為沒完成前一天的口算題又被留在學校了。

  為了提高口算能力,老師每天都會留16道口算題。這本來是件好事,可是一旦學生沒有完成,無論什么原因第二天都會受到懲罰,懲罰的方式就是加倍地重抄,再完不成就繼續加倍。

  這種懲罰激起了孩子們的逆反心理。

  那天跟小清一起受到懲罰的還有一個女同學,已經攢了幾千道了,女孩子急得直哭。

  “學校總是用這種方式懲罰孩子。孩子們抄的時候根本不過腦子,完全是機械運動。這樣的抄寫有意義嗎?完全是一種高壓政策。”宋女士說。

  從此,小清的那半天課也不上了,在家自學,只參加學校的考試。

  沉重的應試壓力和特長發展無法兼顧

  繁重的應試壓力也是迫使小清離開校園的原因之一。

  小學畢業后,小清想像其他孩子那樣過正常的學校生活,于是從初一開始她每天都去上學,風雨無阻,連生病也很少請假。

  當時小清已經開始學習競賽數學,而且潛質過人。小升初時,小清參加了東直門中學的小升初考試,1000多名孩子中,她的數學排在了第22名,同時也考上了十三中分校的數學實驗班。

  “我們上的那所學校真是魔鬼學校,大量的作業、沒完沒了的練習和考試,學校只重視考試成績根本不考慮孩子的特長。”宋女士說。

  鋼琴和競賽數學都特別耗費時間,為了能既完成學校的課業又擠出時間練琴和做競賽題,小清只能犧牲睡眠時間。

  小清實在支撐不住了,出現了嚴重的內分泌失調:身體出現了一些異常,體重也在非正常增長,同時情緒變得十分低落。

  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,小清徹底回家了。

  學校無愛的教育讓人心灰意冷

  其實,真正迫使小清離開校園的不僅僅是課業負擔,而是老師無愛的教育。

  宋女士清楚地記得那次小清跟數學老師之間發生的矛盾。“雖然我并不完全同意老師的教育方法,但還是希望女兒能理解老師,讓她主動跟老師溝通。”宋女士說。

  第二天,宋女士親自送女兒到學校并找到數學老師,希望老師別不搭理女兒。沒想到,數學老師不僅真的沒搭理女兒,還把她的座位挪到了教室的最后。

  “如果老師當時能友善些,孩子的路可能就會不一樣。”宋女士說。

  雖然小清充滿才氣,但就因為她是個沒有正常上學的孩子,她便成了老師眼中的壞學生。

  考試的時候,老師根本不讓小清進教室,怕她影響了班級的成績;小學畢業考試時,英語老師竟然要讓小清在樓道里完成聽力考試;初中畢業時,小清要參加四中的提前考試,到自己的初中校準備材料,校長卻拋下了一句,“她還想考四中,門兒都沒有”。

  在冷言冷語和歧視的目光中,小清倒下了。

  “離開學校后,我用4個月的時間只做了一件事。”宋女士說,她陪著女兒看了4部故事性強、情感豐富的長篇電視連續劇:《成長的煩惱》、《大長今》、《老友記》、《楚漢爭雄》。

  宋女士是在用自己的方法給女兒療傷。

  宋女士說,電視劇就是濃縮了的人生,她希望女兒能通過體驗百樣人生,在劇情中宣泄情感,了解成功必須經歷挫折和痛苦。

  經過兩年多的調整,小清的身體和情緒都恢復了。

  也曾想過放棄

  哪個父母都愛孩子,哪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,雖然學校教育有種種令人不滿意的地方,但是真要放棄它走一條完全不同的路還是需要很大勇氣。

  “我和丈夫前前后后思考了近兩年的時間,才作了最后的決定。”宋女士說。選擇離開學校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比別人難上百倍千倍的道路。最痛苦的是,在整個自學過程中,哪怕出現了一個小小的難題,他們就會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是不是錯了。

  最難的一次出現在小清16歲那年。

  看著跟自己如影隨形了16年的女兒,宋女士突然意識到,總有一天女兒要一人闖世界,必須讓女兒早點兒適應沒有父母保護的生活。

  于是,宋女士狠心地放手了,不去干預小清的生活,第一次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自己喜歡的事情上。

  小清對這個變化極不適應。她一方面經常會因為一點兒小事跟宋女士大發雷霆,一方面又表現得格外小心,生怕媽媽離開自己。宋女士一點點的改變都會引起小清強烈的反應。“我想燙個頭發她都不讓,變化會讓她沒有安全感。”宋女士說。

  那是一段撕心裂肺的日子。“我不止一次地懷疑這條路是不是走錯了。我希望她快樂,甚至想,如果不是我把她帶上這條路,她會像其他孩子一樣過著普通的生活,應該不會經歷這么多的痛苦吧,也會很快樂吧!”

  此路能走通也算幸運

  這條路越走到后來,小清一家的壓力就越大。

  因為無論大面積的田間耕種還是各家各戶的盆栽細種,任何一種種植的目的都是開花結果。小清一家也不例外。雖然小清先后獲得了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北京賽區一等獎、北京市中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等獎項,他們還是希望能取得被普遍認可的成功。

  跟所有的家庭一樣,小清一家也希望通過高考這個標志性檢驗。

  由于沒有系統的學校學習,參加普通高考對小清來說顯然是不太現實的。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自主招生一條路。

  有音樂和數學的特長,小清一家把目標鎖定在清華大學,因為這個學校正好招收這兩方面的特長生。

  去年年底,清華大學本科自主招生工作啟動,小清一家遞交了申請材料。“按照我們的條件,通過初審參加筆試應該沒有問題。”宋女士和丈夫當時這樣判斷。

  小清根本沒有通過初審。

  第一次出擊就碰壁了。這對小清一家來說不能不說是個打擊。

  在宋女士和丈夫看來,不出身著名中學,而且是自學生可能是小清落選的原因之一。

  小清也報名參加了北京大學的自主招生,但是該校的程序時間較長,結果并沒有很快出來。

 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,小清一家越來越著急。雖然高校的錄取率越來越高,但是,在小清一家面前的路卻只有窄窄的一條。

  終于,小清等到了中國科技大學的考試通知。

  越是著急事情往往越會出岔子,考試當天小清一家遲到了。沒弄清考試要求,小清就進入了考場,試卷上共有6道題,數學、物理、化學各兩道,小清拿起筆就從鐘愛的數學題解起。還沒做完,就被叫進了一間教室,原來考試的要求是考生通讀6道題后,在考官面前進行講解。

  小清首先被要求講解物理題和化學題,她根本沒來得及看題呢,結果可想而知。最后是講解數學題,小清出色地完成了任務,但是再出色也僅完成了考試的三分之一。

  就在小清擦黑板準備離開的時候,她突然發現,剛剛講過的一道數學題還有更為巧妙的解法,于是,現場又給考官們做了精彩的講解。

  可能就是小清最后的靈感打動了考官,小清得到了中國科技大學的認可。

  “我們太幸運了。”宋女士總是這樣說。

  的確如此,誰也無法預料如果小清在最后的幾秒鐘沒有靈感迸發,結果將會怎樣。

  這個成功不可輕易復制

  雖然小清走這條路多少有些被逼無奈,但是在很多人眼中她成功了。面對小清的成功,宋女士最想說的一句話卻是:“奉勸所有家長,如果不是萬不得已,輕易別作這樣的選擇。”

  有人曾說,與過去不同,今天的家長是被眾多教育理論武裝起來的一代,他們中不少人本身就懂得教育,也有不少人在有了孩子后惡補了教育理論,再加上市面上多如牛毛的教育類書籍,不少家長對教育孩子問題上躍躍欲試,總想在自己孩子身上嘗試這些教育理論,甚至自創一套教育體系。

  宋女士應該算是自創體系的一個,她卻說,如果學校能給有特殊才能的孩子提供一條更好的成才之路,他們是不會作這樣的選擇的。

  畢竟,一個母親近20年的默默付出,一個孩子幾進幾出校門、到處拜師學藝,其中的辛酸、辛苦和壓力是外人無法了解的。

  這個成功不可輕易復制。 (來源:中國青年報)
Tag: Job | Jobs | 求職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iyuanle 的頭像
    yiyuanle

    yiyuanle

    yiyuan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